【图】我校召开2006届毕业生到北京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

供稿:招生就业工作处 林骥佳  摄影、编辑:段 炼

    2006年6月7日下午,“乐动(中国)2006届毕业生到北京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在理工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三层会议室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郝志强、副处长郭宏,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明奇,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肖文英,化工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包丽颖,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汪本聪(原管理与经济学院副书记),老干部处常务副书记郑焱(原人文学院副书记),设计艺术学院副书记杨海,信息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郑重,原高职学院院长陈桂秀以及入选北京顺义区“村官”的28名应届毕业生。

    会议由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郝志强主持。郝处长首先对此次“北京京郊村支书助理、村主任助理”选拔工作做了简要回顾。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去年暑假开学伊始学校就开始了宣传动员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处除了在校园悬挂醒目标语营造气氛以外,还专门在学校就业网站首页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大力宣传。2005年底,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教委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计划2006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2000人作村支书助理、村主任助理来充实北京农村基层。从今年2月14日报名开始到3月15日止,我校共有各层次毕业生383名报名,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最后共有28名毕业生如愿以偿。其中研究生6名,本科生18名,高职专科生4名;女生8名,男生20名。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逐一为28名到北京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

    在座谈会上,毕业生同学踊跃发言,有的谈个人选择做“村官”的心路历程;有的表达到基层锻炼的决心;有的谈未来工作的设想,也有的说出了对陌生环境的担心……
    法学专业研究生马鸿雁认为,到北京农村基层就业,从宏观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潮流,从微观上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在新的环境里,要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北京市顺义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单丽娜表示,她不是为了找工作或一时冲动而报名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的心愿,所以我不会后悔。我不相信四年的学习会派不上用场,只要用心,一定能会学以致用……如今,建设家乡的大旗传到我们手里,希望我们这些新鲜的血液能给农村带来新鲜的变化”。
    法学专业本科生胡嵩是受了父辈的感召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他说:我是法律的,除了协助村支书、村主任开展工作以外,我将利用专业的优势送法下乡,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农村”。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杨涛言简意赅:我们到农村去不是摆设,也不是花瓶,我是去做实事的……

    在座的老师们对毕业生的选择作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并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刘明奇老师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同时在毕业前提前思考一下我们能用上什么,还欠缺什么。到工作岗位后建议大家平时最好写一写日记,多注意提炼总结。肖文英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辱使命:一方面,同学们要与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一方面也要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带到农村去。每个同学不光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汪本聪老师希望大家能尽快找到工作切入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扬长避短。包丽颖老师告诫同学们要沉得住气,不同时期的成功人物,他们的基本经验就是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郑焱老师建议大家调整好两个心态,一是要把这三年的经历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吃苦;二是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去,而不是我们帮农民如何如何,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很多。

    杨宾书记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30年前插队的经历和体会,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有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遇到挫折不能动摇;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在“官”上,要尊重农民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要抱着学习的心态;要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除了相互间加强交流以外,也要和母校多多交流。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出色成绩为母校争光。

    座谈会最后,郝志强老师作了总结发言,郝老师希望未来的“村官”们考虑的长远一些,千万别放松学习,三年以后大家很可能面临再就业问题。郝老师表态,学校是大家的坚强后盾,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及时反馈回母校,母校将竭尽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